藝術家鄭聽泉個展「美妙的小舟」于7月16日在原自OrigiNature藝術駐舍順利開幕。因疫情影響,當日的開幕活動取消,改為僅邀請當地居民與相熟駐客的小型私人聚會。本展覽將持續至10月10日。
駐地期間,藝術家鄭聽泉利用自田間、林下、河灘采集而來的材料,在駐舍的后花園里創作了可互動裝置作品——「真實」。藝術家將作品周圍生長的紫竹、百子蓮、溲疏、銀杏等繪至其上,晚風來時,影影綽綽。
藝術家采集材料過程中與村民互動
藝術家駐地創作現場
當百子蓮的顏色蔓延到那片純白的天絲麻上,天空開始落雨。
起初是一滴兩滴,清脆地落在我的肩膀,隨后是桌上的調色板,最后直直奔向泥土。
這方小小的花園是那么親切。
并不緊貼著地面的草,顯出疏朗的樣子,有幾叢正活潑地探頭探腦。淡紫的百子蓮,這是我第一次知道它的名字,數不清的傘狀小花從光滑挺拔的花葶頂端生出,呈現出一種沉靜而溫柔的綻放之態。
向前幾步,溲疏將自己的枝條舒展開來——在灰褐的枝條上,葉片如同深綠的元寶,一顆一顆地綴在上面。
起風了。
竹葉晃動的縫隙間,無聲的漣漪在空氣中暈開,它撫過片片銀杏,穿過低俯在地的橙紅小花,你看見一個與風共舞的白色影子。
我將此方天地短暫地用畫筆遷移到畫布上,淡紫、橙黃、濃綠,被水洇開的墨色;柔軟、堅韌、清瘦氣質的枝條;朦朧的晨霧,片片落下的雨……連山風也被浸透在這樣的濕潤里。
入夜后,無數光點從這里生出,輕盈地漂浮在蟬聲與蛙聲交織的夜晚。有瀑布自上而下傾瀉,顯出無窮的光的線路。
暗夜里的星星點點如同螢火,似是真切的存在,它與遠處零星的光點呼應,交織出輕盈的夜曲。
環繞駐舍的溪流聲,在入夜之后愈發清晰,而畫面中的瀑布聲,也加入了這場深夜的低語。
那么,什么是「真實」的存在呢?
答案已在這紛繁萬千的虛虛實實中,駐足停留。
——鄭聽泉
鄭聽泉,真實,2022,綜合材料,尺寸可變
本次展覽以藝術家鄭聽泉告別校園生活,步入人生下一篇章為契機,階段性總結和梳理她迄今以來的藝術創作,展出包含繪畫、裝置和影像的作品共計15件。展覽以「小舟」和「妙境」為線索,徐徐展現鄭聽泉所看見的生命本質——流動著的生生不息,娓娓道出她所體會到生命境界——至真、至善和至美。同時,小舟亦是她本人,穿梭在這廣闊無垠的藝術世界之中,應無所往,而生其心。
鄭聽泉,云場池記,2022,綜合材料,100 × 300 cm
由左至右:
鄭聽泉,千鶴,2020,紙本水彩、墨,收錄于出版物《野有節南?》中,28.5 × 20 cm
鄭聽泉,夏子,2020,紙本水彩、墨,收錄于出版物《野有節南?》中,28 × 19 cm
鄭聽泉,草堆,2020,紙本水彩、墨,收錄于出版物《野有節南?》中,19 × 24 cm
鄭聽泉,陣風,2020,紙本水彩、墨,收錄于出版物《野有節南?》中,28.5 × 20 cm
鄭聽泉,夏作,2020,紙本水彩、墨,28 × 19 cm
左上:鄭聽泉,石-ESEE,2022,綜合材料,113 × 62 cm(含卷軸裝裱尺寸)
右上:鄭聽泉,石象·二,2022,綜合材料,16 cm × 21 cm(含外框尺寸)
下:鄭聽泉,石象·一,2022,綜合材料,24 cm × 21 cm(含外框尺寸)
上:鄭聽泉,心象小景·一,2021,綜合材料,20 × 20 cm(外框)10 × 10 cm(內畫 )
左下:鄭聽泉,心象小景·二,2021,綜合材料,20 × 20 cm(外框)10 × 10 cm(內畫 )
右下:鄭聽泉,心象小景·三,2021,綜合材料,收錄于出版物《野有節南?》中,20 × 20 cm(外框)10 × 10 cm(內畫 )
鄭聽泉,石之聲,2022,綜合材料,40 × 60 cm(畫作),20 cm × 7 cm × 7 cm (石頭裝置)
鄭聽泉,內在光,2022,布面丙烯、墨,70 × 70 cm
展覽周邊衍生品
展覽開幕現場
藝術家鄭聽泉與策展人湯溪
由于疫情影響,7月17日的「自然中的藝術:銀箔巖彩」工作坊參與者也僅限店內駐客和當地居民。參與者們在駐舍的院子內采集了心儀的植物素材,并在藝術家的指導下運用貼箔等技法,繪制出了多姿多彩的小畫,溫馨熱鬧的氛圍甚至吸引來了鄰居家的小狗。
工作坊準備就緒
駐客們在院子里尋找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