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浦東美術館的中央展廳內出現了一張巨型鋼絲之“網”。隨后,這張“網”被慢慢升起,向著30米高的屋頂生長;與此同時,數千個鋁合金材質的“英文方塊字”被逐漸“編織”于網上。
8月12日,當這件名為《引力劇場》的裝置作品以完成形態進入人們視線時,它就如同一個巨大的“文字漩渦”、一個太空時代的天外來物,從天而降,又遁入地底——在垂落至展廳底部時,經地面鏡子的反射,“穿透”至鏡像空間中。
《引力劇場》展覽現場 ?浦東美術館
藝術家徐冰在其40多年的創作生涯里,始終在嘗試以新的藝術語言修建他的藝術“閉環”。這一次,他將美術館獨特的挑高空間運用為藝術語言的一部分?!兑觥房v向貫穿了館內五層空間,和美術館一層與三層內的大型回顧展“徐冰的語言”形成呼應與延續?!芭f作是對新作的注釋,新作是對舊作的重新發現,”正如徐冰本人描述的那樣,“藝術創作是一件持續生長的事情?!?/p>
“徐冰的語言”展覽現場 ?浦東美術館
《引力劇場》中所用的“英文方塊字”出自徐冰的一個經典系列。這種形似中文、實為英文的新書寫形式給閱讀者制造阻礙與困惑,亦能帶來頓悟后的歡欣和釋然。
利用語言文字等符號作“思維游戲”,挑戰觀者固有的思維方式,從而打開新的認知空間,這種做法在徐冰的藝術實驗中一以貫之——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天書》《英文方塊字》,到新世紀后的《地書》《文字寫生》等作品,清晰地呈現出這條脈絡(“徐冰的語言”展覽對此有詳盡的展示)。
《英文方塊字》,1994-2012?徐冰工作室
《地書》,2003至今 ?徐冰工作室
而在《引力劇場》中,徐冰運用透視法“升級”了閱讀的難度。整個裝置猶如一個“視錯覺”模型,日常書寫于二維平面上的文字,在三維空間里受“引力”作用而被拉扯變形(且被設置為反轉形態),因而陷入難以被識讀的混亂狀態。人類視線無法轉彎的“局限性”本身,在此成為徐冰創作的材料。
不過,破譯符碼的途徑仍可能存在:要么向下,通過鏡面,反轉的文字經由鏡像修正后變得相對易讀;要么向上,移步至更高樓層,變形的文字將跟隨觀看視角的改變而逐漸趨近正常。作品和美術館空間達成了一次“共謀”,如同一座沉浸式的環形“劇場”,戲劇般地誘導觀者邁向展廳最高層,不斷尋找觀看的“理想視角”。
文字被拉扯、反轉,在不同樓層可觀看到文字的不同樣態
及至抵達頂層,人們終于得以一窺文字的正面形態,然而很快又可能會“大失所望”——即使站在頂部,依舊無法完整地看見所有文本。事實上,能觀看到這件作品全貌的“理想視點”位于美術館上空無法到達的位置,因而只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和電腦繪制的概念模型圖里)。張開在虛空中的那只“眼”,是“上帝之眼”,人類望塵莫及。
“理想視角”示意圖?徐冰工作室
從這一點而言,《引力劇場》似乎超越了徐冰前作中對觀眾的思維開拓,而流露出對人類理性之局限性的反思。正如20世紀思想家波普爾指出的“科學無法達到絕對真理”,或哈耶克警示人類的“理性的自負”,《引力劇場》以藝術的方式再次顯示出人類認知世界的局限性。
作品中“英文方塊字”的原文本摘自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著作《哲學研究》。在探討“觀看”和“面相”的這一文段中,維特根斯坦借助“鴨兔頭”等視覺案例指出:對同一對象存在不同的看的方式。從語言哲學的角度出發,他認為人類通過語言來認識客觀世界,而語言存在局限性和歧義性。有趣的是,徐冰在重新書寫這段文本時所用的“英文方塊字”,也是中、英文兩種不同字體形象的結合體,只看觀者用怎樣的視角進行讀解。
維特根斯坦的“鴨兔頭”案例
“英文方塊字”產生的“鴨兔頭”式錯覺,以及作品和美術館空間共同制造的“觀看迷局”,都引向一個關鍵詞:視角?!耙暯恰睂⑽覀儙毂鶚嬒氪思b置作品的源頭。
最開始,徐冰想把這件作品命名為“文明的抻力”?!啊印欣兜囊馑?,更接近我想表達的感覺?!倍氡磉_的是對當下世界狀況的一種感受,“當今世界是撕裂的,不同文明之間互相糾纏和沖突,卻似乎找不到解法?!?/p>
于是,這個巨型“文字漩渦”,可被視為“文明的漩渦”。如同宇宙物質間存在“糾纏現象”,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不同文化之間也始終存在角力與拉扯。而在徐冰看來,文明之間拉扯關系的核心原因,在于不同人種看待事物的差異、不同文化視角在根性上的偏離。
頂層視角下的“漩渦”
一個多世紀之前,尼采曾提出著名的“視角主義”,認為不同視角之下產生不同的真相,所謂的共同真相、客觀事實或許并不存在。但同時,他也在《道德的譜系》一書中寫到過:我們越是運用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去觀察同一個東西,我們對這個東西的“概念”就越“完整”,我們也能越“客觀”。
“人類往往只看見‘異’,看不見‘同’,但實際上我們都處在同一場域中?!毙毂谧髌方夷划斕煺f道。他在《引力劇場》中所顯露的觀點,可能更接近“視角主義”的積極層面——并非指向分裂的必然,而是提示人們,面對多元化的視角,保持開放和謙遜的態度,并由此尋找形成“共同視角”的可能性。這也與中華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相契合。
底層仰視視角下的《引力劇場》
基于全球視野和人文關懷的思考,讓徐冰的藝術始終涌動著巨大的能量。二十年前,他的作品《猴子撈月》將21種不同語言里的文字相互勾連、懸空而降,暗喻著不同種族、信仰、價值觀的人們分享和共建世界的可能。2022年的《引力劇場》則用融合中國與西方文化符號的“英文方塊字”織成一個時空隧道般的“蟲洞”,似乎試驗著人們在這場藝術漫游之后,是否能夠穿越失序的漩渦,進入一個重歸安寧與秩序的世界。
《猴子撈月》的一部分立在“徐冰的語言”展覽入口處
《引力劇場》中蘊含的宇宙元素,或許可視為一年前那艘伊卡洛斯式的“徐冰天書號”火箭的延續。在那場傳奇般的發射事件及其后延伸出的展覽中,徐冰被認為“攪動了藝術和太空兩個空間的漩渦”。
“徐冰天書號”火箭發射前現場作業
值得深思的是,盡管人類正在步入賽博和太空時代,卻像徐冰指出的那樣“仍然使用著圖畫般古老的符號在交流”。而在徐冰的創作中,雖然其納用的媒材和技術日益更新,但他卻依然古樸地進行著傳統文人式的書法撰寫?;蛟S人類無論前進多遠,都需要回到根源處尋找能量。而在充滿紛亂的當代世界,徐冰藝術中的東方智慧與精神或可給世界文明帶去新的思考。
(文、圖/齊嶼,部分圖片來自浦東美術館、徐冰工作室及網絡)
展覽海報
觀展Tips:
l 圍繞主體裝置,美術館B1展區還將展出一系列配套作品,包括展現作品細節的小型視覺裝置《引力劇場:透視模型實驗》,一組解釋此裝置不同視覺可能性的分析圖《引力劇場:尋找理想視角》,以及一部呈現作品構思及制作過程的紀錄短片等。
l 8月16日19時,浦東美術館將開啟官方抖音平臺的首場直播,藝術家徐冰及嘉賓將現身美術館現場,為觀眾更深入地解讀展覽。
l 徐冰大型專題研究型個展“徐冰的語言”正與《引力劇場》同步展出,并將閉展時間延期至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