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綠無邊·向山而行”展覽現場
2022年9月4日,“青綠無邊·向山而行”在檀谷慢閃藝術館開幕,作為藝術館的開館展,此次展覽由高一軒(京投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汪莎(藝文力創辦人)出品,盧征遠擔任策展人,于黎曼擔任執行策展人。展覽共邀請50多位藝術家,匯集國畫、油畫、版畫、影像、數字等多種藝術類型,從不同角度呈現當代藝術創作者對山的覺察、感悟與表現。
參展藝術家合影
展覽呈現的作品,不僅有對傳統山岳文化和世界觀的感悟與延續,也體現出現代人對山川自然新的聯想、移情與表達,同時也不乏有使用當代藝術創作手法和新媒體技術對傳統藝術對象的再創作。這些不同的想象與表達,多元的藝術面貌又共同綿亙成整體的當代山岳意象,匯聚為一種感性與理性、傳統與現代互通共鳴的意境。
“青綠無邊·向山而行”展覽現場
位于西山環抱中的檀谷慢閃藝術館,展廳的空間不大,但策展團隊在展覽的策劃中用了很多心思,進入主展廳,迎面而來的是鋪滿地面的草叢,滿眼的綠色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草叢中時不時躥出的小兔子,伴隨著蟈蟈、蛐蛐的叫聲,整個展覽空間彌漫著自然的氣息和生機;置身于這樣的空間之中,再抬頭欣賞藝術家們創作的以“山”為主題的作品,更具有代入感,觀眾可以在展覽中同時獲得身體和精神體驗的雙重滿足。
策展人盧征遠展覽開幕式上致辭
策展人盧征遠講到,檀谷慢閃藝術館很有特色,展廳外部是自然之山的環抱,而展廳內部是藝術之山的充盈,內外呼應之下,他希望能夠營造出我們對山的想象。
此次展覽的主題為“向山而行”,盧征遠引用禪宗史書《五燈會元》中禪悟三個階段說明他對山的理解: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青綠無邊·向山而行”展覽現場
“古人對山岳的審美體驗也有著類似的過程,這種情感投射首先來源于眼睛的觀察,后發自于身體的體驗,最終作用于心靈的感悟。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擋不住人心對詩意與精神家園的向往,‘向山而行’,也是向心而行、向美而行,向真而行,從減法的至虛,至內心的入靜,終于在現實中通透心明。而藝術便是其中的媒介與路徑,通過視覺的美的體驗,引導觀眾尋找達成心靈歸屬與自我實現和諧共存的精神一隅?!北R征遠說。
展覽出品人汪莎在發言時回憶了兩年前初來檀谷的印象,并引用了已故人本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先生的話:“地方是一種物體。地方和物體定義了空間,并使其具有了幾何特性。一旦空間獲得了界定和意義,它就變成了地方?!?/p>
出品人、藝文力創辦人汪莎接受媒體采訪
在汪莎看來,山是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談到山,大多數人都是心生向往。因此,整場展覽可以看做是一件能夠與公眾達到通感的公共藝術,展覽現場的植物為觀眾提供了關于山的經驗和想象;草叢中躺臥的雕塑,兔子、蟈蟈、曲曲,以及掛在樹上的耳機,都是為了給觀眾提供一種共情的可能,喚醒大家關于山的經驗、記憶。
“青綠無邊·向山而行”展覽現場
同時,汪莎也提出了對于未來展覽的期待和構想:“我們更多思考的是展覽與公眾之間關系的更多可能性,未來展覽現場會放置一些小凳子,觀眾可以坐在草叢中間,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方向觀看作品,這種觀展的體驗和方式,對當下的公共藝術來講,將其邊界延展的更為開放,我們很難界定這是一場繪畫展覽還是公共藝術展,我們更希望它是一場公共藝術行動?!?/p>
展覽出品人、京投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一軒接受采訪
京投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高一軒也是此次展覽的出品人,對他而言,北京的西山最有靈性,特別是日落的時候,常給人一種王維《山居秋暝》詩句中所描繪的輕松感。
同時,作為慢閃公園的創辦人,高一軒將位于京西的檀谷·慢閃公園定義為:“城市的出口、自然的入口”,他希望這里成為城市居民“附近的遠方”。在他看來,檀谷的運營具有很強的策展邏輯和內容邏輯在其中,而檀谷慢閃藝術館是內容生產中很重要的空間載體。它處在慢閃公園之中,既有慢閃公園所帶來的潮流文化、物質文化和社交屬性,也賦予了慢閃公園精神屬性。
在展廳中穿梭的兔子
高一軒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藝術家可以來到檀谷,從事內容生產和創作,讓內容能夠自然的從檀谷生長出來。讓生活更加藝術化,審美更加剛需化,讓我們的身心皆可在這里得到安頓。
參展藝術家王少軍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雕塑藝術家王少軍是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之一,在發言中,王少軍表示:一個畫家的感受只是一條線性的演變,而當5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共同探討一個關乎山的命題時,就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并從而引發觀眾對于自然和生存環境的關注。
而談到此次參展感受時,王少軍也提到此次展覽給了他完全不一樣的感受:“來藝術館需要過穿山隧道,當車子逐漸遠離城市,穿過幾座隧道之后來到藝術館,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在當下的生存環境之中,這種體驗尤為難得?!?/p>
參展藝術家劉慶和致辭
本次藝術展還邀請了國家畫院實驗水墨研究所所長、著名藝術家劉慶和,他曾創作過《媽媽》《大娘》《寫生》《有刺》等作品。在他的創作中,觀眾能明顯感知到一種由社會飛速進程所造就的瞬時回憶。本次藝術展也展出了他的作品《紅漫天》。
在發言中,劉慶和這樣談到:“來到這樣的群山環抱的美術館心情很好,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作品與環境相呼應。在沒來之前覺著這里的美術館很遠,但真正來了之后,在這樣的一個環境氛圍和好心情中,也就不覺得遠了,藝術拉近了我們與自然的距離?!?/p>
執行策展人于黎曼
此次青綠無邊·向山而行藝術展匯集了50余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通過不同藝術類型的作品,傳遞了中國藝術家的山岳情懷和對山川自然的想象。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10月25日。
音樂人wen liang現場表演
日落劇場夜晚效果
參展藝術家 (按照拼音首字母排序)
安德生 / 陳亮 / 陳淑霞 / 程保忠 / 董功 / 范明正 / 韓修智 / 黃方啟 / 黃可一 / 黃莎莉 / 黃世華 / 季承禹 / 姜吉兒 / 金小堯 / 靳騏灃 / 康蕾 / 雷建華 / 李寒笑 / 李銳 / 李蕭禾 / 梁智龍 / 劉慶和 / 盧征遠 / 陸璐 / 呂文婷 / 倪政鵬 / 牛繼釗 / 任劍 / 孫亮 / 譚勛 / 王岱山 / 王剛 / 王宏州 / 王琦 / 王少軍 / 王希民 / 王鑫焱 / 鄔建安 / 文亮 / 夏理斌 / 肖芳凱 / 彥風 / 于凡 / 張從云 / 張瀚 / 張姍姍 / 張子卉 / 周棟 / 周海峰 / 朱興國
展期
2022.09.04-10.25
展覽地點
北京·檀谷·慢閃藝術館
部分展出作品
陳淑霞《三綠》,2014 布面油畫 80 × 110 cm
鄔建安《面具—琉璃》,2018 水牛皮,烤漆,丙烯 255 × 200 × 10 cm
董功《定都閣山頂劇場》,2021 54 x 77 cm
韓修智《游船者》,2020 木板紙本丙烯 53 × 73 cm
黃可一《20180609筆觸與石頭02》,2018 綜合材料 50 × 80 cm
康蕾《青山》,2022 實木、丙烯 82.5 × 56 × 5 cm
劉慶和《紅漫天》,2021 紙本水墨 50 × 115 cm
牛繼釗《虛構的劇場》,2021 油畫、丙烯、蛋彩 150 × 260 cm
王剛《重山》,2020 紙本水彩 55 × 75 cm
王宏州《凌》,2021 絹本水墨 62 × 72 cm
王少軍《金色的博格達峰》,2012 水彩 28.3 × 19 cm
程保忠《靜水臨悠》,2020 紙本水墨 104 × 65 cm
彥風《觀·山水》,2014 數字影像 尺寸可變
陳亮《焉支山》,2000 木板坦培拉 20 × 8 cm
于凡《夢者》 雕塑尺寸:60 × 22 × 16 cm 底座尺寸:80 × 40 × 9 cm
張子卉《忘之》系列,2015 宣紙水墨 75 × 31 cm
周棟《白房子》,2019 布面丙烯和礦物質色粉 260 × 18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