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 攝影:Yusuke Miyazaki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 草間彌生
近日,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宣布將于2022年11月12日慶祝博物館開幕一周年之際,舉辦首個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
本次展覽將是藝術家草間彌生在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舉行的最大回顧展,展出逾200件來自亞洲、歐洲及美國的博物館主要藏品、私人藏品、M+藏品與草間彌生的個人收藏。展覽由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及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劃,以全新眼光詮釋草間彌生逾70年的創作生涯,并邀請觀眾一同發掘藝術啟發變化的力量。
回顧展將呈現草間彌生作品中蘊含的核心美學元素,凸顯貫穿當中的關于生與死的哲思,以及她對相互連結的追求,并探討草間彌生如何成為全球文化偶像,創作出今天引人入勝且極具影響力的作品。
本次展覽按時序及主題出發,展出草間彌生創作生涯從最早期到最新的作品,審視她在日本、美國和歐洲等地所發展的藝術創作。展覽共分6個主題,分別為:無限、積累、全面連結、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涵蓋多種媒介的作品,包括繪畫、裝置、雕塑、素描、拼貼、流動影像和檔案資料——
無限
無限這個概念是草間彌生在其藝術中貫徹始終的主題,由此創作出各種營造無盡空間的繪畫、雕塑和環境。她在 1957年離日赴美,在去程飛機上俯瞰太平洋的體驗,啟發她開始創作《無限的網》系列,在巨大畫布填滿一圈圈看似無窮無盡的筆觸。在往后數十年,她繼續將靈感源于自然世界的圖案融入畫作中。
草間彌生《太平洋》1960年 油彩布本 183 × 183厘米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藏 ?草間彌生
積累
草間彌生年少時便開始藝術創作,創作泉源來自在童年舊居附近河道所看到的“數百萬顆白色石頭”。她欣賞這種豐富得不可勝數的景象,因此重復和復制技法一直貫穿其作品?!安蓍g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出她 1960年代初創作、以積累為主題的拼貼及雕塑,以及創作于 2000年代的相關裝置和雕塑,藉此追溯這個主題的蛻變。
草間彌生 《流星》1992年 混合媒材,一組 84盒 320 × 840 × 30厘米 新瀉市美術館藏 ?草間彌生 攝影:上野則宏,1992年 圖片由新瀉市美術館提供
全面連結
連結和集體是草間彌生藝術的重要價值觀,她于 1960年代末的人體彩繪展演闡釋其“自我消融”的概念,即是把人是完整個體的觀念“消融”,藉此令自我與宇宙重新結合。此主題聚焦于草間彌生在 1960及1970年代為回應當時美國的重大政治事件而創作、極具挑釁意味的作品。全面連結的主題見于裝置、檔案資料,以及記錄草間彌生與其他人合作舉行的行為展演的圖片及影片,把草間彌生對于自我及生命的哲學觀連系到環球事件。
草間彌生《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 彩繪人體模型、桌子、椅子、假發、手袋、馬克杯、盤、水瓶、煙灰缸、塑膠植物、塑膠花、塑膠水果 尺寸可變 M+ ?草間彌生圖片:M+,香港
生物宇宙
草間彌生一直對于有機生命深有共鳴,認為草木和其他植物與人類一樣,都是充滿活力的靈魂。她部分的早期作品源于她對花卉植物的研究。其中南瓜尤其令她著迷,至今仍是其作品中一再出現的題材。她將對自然世界的興趣擴展至神秘的宇宙哲學,視“宇宙”為萬物依循同一法則運作的系統,藉此宇宙觀嘗試連結天體與個人。她形容她的經典波點圖案象征太陽、地球與月亮,以及世間眾生。
草間彌生《性愛執念》1992年 塑膠彩布本,共兩屏 194 × 260厘米 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間彌生
死亡
藝術創作讓草間彌生能排解對死亡的執迷,并能堅持不懈對抗抑郁癥。她毫不避諱這些陰暗感受,以藝術作品坦誠傳遞生存意志,帶來感染人心的訊息。這主題介紹草間彌生的部分早期創作,探討她年少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目睹的破壞。此主題亦包括她的一些后期作品,表達她對自然界中生命、死亡與再生循環的觀察。
草間彌生 《殘骸的積累(人格解體帷幕的囚徒)》1950年油彩、瓷漆、種子麻布袋 72.3 × 91.5厘米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草間彌生
生命的力量
自 1960年代起,草間彌生開始在藝術中注入愛、和平與共同體的訊息。藝術是冥想和治療實踐,用以轉化她的掙扎。她亦為世界踏入千禧年后暴力處處感到痛惜,宣稱她“創作藝術是為了治愈全人類”。展覽此部分的作品印證了她的話。在“生命的力量”中展示的《我永遠的靈魂》系列(2009–2021)及《我每天為愛祈禱》系列(2021至今),均是她近期的作品,其創作精神是藉藝術的力量克服困難和療愈傷痛。
草間彌生 《安息之沼》2014年 塑膠彩布本 194 × 194厘米 藝術家自藏 鳴謝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草間彌生
在西展廳內還有自我肖像一部分,介紹草間彌生從 1950至 2020年的演變。草間彌生在漫長的創作歷程中創作過多幅自畫像。這些作品沒有如傳統自畫像般描繪藝術家的外貌,而是以多變的風格勾勒其心理及情緒經驗。這些作品顯示出草間本人如何成為其藝術作品的迷人主題,每件作品均與展覽主題呼應。
草間彌生 《自畫像》 2015年 塑膠彩布本 145.5 × 112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藏 ?草間彌生
地下大堂:《南瓜》(2022)
博物館地下大堂放置兩個全新的大型雕塑供公眾觀賞,它們是帶有黑色圓點圖案的黃色南瓜,是草間彌生最為人熟悉的題材之一。
B2潛空間:《神經的死亡》(2022)
這是 M+委約創作的大型裝置,位于連通博物館大樓地面和地下樓層的光庭,垂掛至 B2層的潛空間,可以從大樓內的多個角度觀賞。這個網狀裝置作品參考了生物突觸的聯系,扣連了“無限”的主題,同時代表了“死亡”是重生的必經階段。有別于本展覽中也有展出的 1976年版《神經的死亡》(1976)那種陰沉的黑色圓點,此M+委約創作的新作色彩繽紛,把草間彌生招牌的無限的網化為立體作品,令人為之著迷。
B2展演空間:《圓點執念──渴望天堂的愛》(2022)
此作品位于 B2層的展演空間,此空間充滿草間的招牌波點圖案和反射鏡,天花板還懸吊著布滿白色波點的巨大汽球。走進展演空間深處,觀眾會到達一個四周鋪滿鏡面的立方體環境,提供萬花筒般的感官體驗。M+這件新作是對草間彌生 1960年代創作的經典鏡屋和偶發藝術活動的全新演繹,為理解無限和積累這兩個草間作品的核心概念帶來新角度,而重復的波點和猶如置身無限空間的幻覺,則令觀眾感到自己被消融到宇宙之中。
草間彌生 《自畫像》1950 年 油彩布本 34 × 24 厘米 藝術家自藏 ? 草間彌生
M+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M+于2021年11月12日開幕后的首年取得了空前成功,雖然博物館曾于今年1月至4月因疫情暫時閉館,但至今已迎接153萬名訪客。作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草間彌生,她的創作橫跨不同界別,遍及于全球各地,與M+的精神與理念互相呼應?!?/p>
草間彌生 《天地之間》1987 年 混合媒材,一組 5 件 180 × 180 × 12 厘米 Amoli Foundation Ltd. 藏 ? 草間彌生 圖片:M+,香港
M+副總監及總策展人鄭道煉指出:“草間彌生是我們這個時代影響深遠、極能啟發人心的藝術家。她的亞洲背景、跨國經歷,以及她從1940年代發展至今的獨特藝術語言和哲學,使她成為當今全球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們以全面回顧展的形式呈現草間彌生的藝術軌跡,以完整而獨特的視角展示這位富有遠見的藝術家的成就,是大中華地區首個同類型展覽?!?/p>
草間彌生 《南瓜》1998 至 2000 年 混合媒材,一組六件 尺寸可變 藝術家自藏 ? 草間彌生
獨立策展人吉竹美香指出:“M+的展覽為大家提供嶄新視角去看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和人生。草間將她的個人經歷,包括在藝術生涯中一直面對的挑戰,以及她長期的心理健康困擾,在新冠病毒病肆虐全球之際,借著治愈的再生力量轉化為創造力。我們很高興能以嶄新角度追溯草間彌生創作主題的蛻變,并帶來全新的委約作品,令觀眾領略這位藝術家邃密的眼光?!?nbsp;
為配合展覽,出版商Thames & Hudson將與M+合作出版圖錄《草間彌生:1945年至今》。全書收錄了策展人論文、專題文章、草間彌生的圖像年表、藝術界權威的圓桌討論記述,還選錄了草間彌生創作的詩歌、宣言、過往訪談,以及一些從未發表過的文字作品。
M+公布開幕后第二年的展覽亮點
除“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外,M+同時公布開幕后第二年(即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的精彩展覽:
“Beeple:人類一號”將于2022年12月起在焦點空間展出
《人類一號》是具突破性的混合數碼與實體的藝術作品,由美國先驅藝術家邁克.溫克爾曼(又名Beeple)創作?!度祟愐惶枴芬訠eeple的獨特風格創作,是這位藝術家首件結合數碼元素與實體雕塑的作品。M+的展覽將是此作品在亞洲的首次展出。
“徐世琪:懸浮,香港在威尼斯”的回應展將于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在合院展廳舉行
香港藝術家徐世琪在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大獲好評的展覽,將于2023年夏季回歸香港在M+展出,屆時會因應場地空間的特質,以全新的面貌展示。此展覽為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呈獻。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將于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在西展廳舉行
在世時人稱宋女士的宋懷桂(1937–2006)是1980至1990年代中國精英文化圈中的傳奇人物?!八螒压穑核囆g先鋒與時尚教母”按主題呈現為五個部分,追溯宋懷桂從1950到2000年代初的人生和創作,并揭示她一直為人忽視和低估的影響。
“??霜?023”展覽將于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在地下大堂展廳舉行
M+將呈獻“??霜?023”展覽,展出六位入圍該獎的優秀藝術家的作品?!跋?霜?023”得獎者將于2024年初公布。